“您好,请出示您的健康码。”
这或许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了。可以说,健康码的颜色、是否带星、能否快速打开……?都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,牵动着我们的神经。
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所说,健康码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基础设施的缩影。
雨果曾说,“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。” 现在,我们也要说,“数字基础设施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。”
“数字政府”的基石
疫情是一面镜子,照射出一个城市的治理和管理能力,也照射出数字基础设施的底色。
比如,上海、广州、北京、深圳等城市,在精准防控方面表现出色,其背后同样体现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下的数字政府建设的突破。
“数字政府”正在成为最近几年我国自中央到地方的高频词汇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,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,营造良好数字生态,建设数字中国”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“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,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,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,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”。类似话语同样出现在各地政府的文件中。
地基坚固,大厦稳固。数字政府的建设,有赖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石。中国信通院和华为联合发布的《数字政府云原生基础设施白皮书》就指出了目前政务云基础设施所存在的问题:共享难,职能部门间的公共模块和资源难以支撑;资源供给粗犷,运营和管控能力薄弱,资源利用率低;边界不清晰,应用缺少统一标准,应用系统故障定界困难。
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数字政府的建设,要求政务云转变思路,从以前的资源为中心到以应用为中心,而核心是构建云原生基础设施,从而实现以应用角度出发,达到统一政务云业务生命周期的全面管控,提升数字政府的运转效率。这是因为云原生基础设施具备“业务全局化可视可管,资源精细化运维运营,能力标准化共享互通”,所以能在应用开发、资源供给、业务运维等方面有质的提升。
例如,广东省在去年6月,实现了一个月、1.59亿人次的最大规模核酸筛查,单日粤核酸小程序7天访问量超1.21亿人次,单日最高访问5332万人次,系统运行稳定、有序。其背后,华为云原生方案功不可没:云容器秒级弹性扩展,服务网格让应用可视可管可控,云数据库高可用、高可靠、高性能、极致弹性,云缓存高可用、高性能、极致弹性,而云备份容灾则实现数据库备份、两地三中心容灾,支撑起牢固的疫情防控墙。
最近,深圳在对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时发现2例病例,随即政府快速应对,连夜进行全市核酸筛查。以龙岗区为例,全区设立了255个核酸检测采样点,截止1月7日16:00,累计采样90万人次,已出结果4万人次均为阴性,体现出极快的执行效率。
正如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所说,云原生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,很好的契合了云计算发展的本质需求,正成为驱动云计算“质变”的技术内核,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云原生为技术内核重构IT架构是大势所趋。
从政务云到城市云
之所以政务云这个数字基础设施需要变革,不仅是因为疫情的倒逼,更是因为城市的数字化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,政务云不再仅仅是服务政务,更是承载城市治理、产业发展、民生服务的基础设施,支撑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万千人们的美好生活。
换句话说,政务云需要成为城市云。
华为云CTO张修征认为,政务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1.0是上云,从线下数据到云上,以资源为中心;2.0是以数据为中心,打通数据共享通道;3.0是政务一朵云、一城一云,以业务为中心,整合应用和服务,解决跨域数据融合,加速业务创新,并形成开放的SaaS生态。
新的阶段,政务云是以人为本,真正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感知,幸福地生活。例如长沙“数字人民币红包”活动,能够实现超过130万用户同时在线,峰值资源消耗是平时的百倍,长沙市民能够在抢红包时有丝滑般的体验。上海的“一网通办”能够以市民需求为导向,将跨部门业务打通,实现医疗费用报销、廉租房申请等一次办理。深圳推出“秒报秒批一体化”政务服务,以政府的“辛苦指数”、数据的“效率指数”,提升市民和企业的“幸福指数”。望城利用华为云区块链技术“可信,可追溯,防篡改”的技术特点,实现“无证城市”,全区政务服务,公共管理,社会治理等领域证照材料“免提交,无纸化,亮证办”,目前已经实现了21个事项无证办和105个事项的减证办。
新的阶段,政务云要解决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的问题,真正走向长效运营。正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、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所说,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也暴露出"重概念、轻内涵"、"重系统、轻数据"、"重局部、轻协同"、"重共性、轻个性"、"重平台、轻运营"、"重政府、轻社会"、"重建设、轻考核"等问题,必须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,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加快构建政府引导、政企合作、多方参与、专业运营的价值生态。
这一切,同样呼唤数字基础设施向着云原生为核心,结合分布式云,构建应用生态的方向进化。云原生基础设施,不仅能够保障业务高可靠性,为业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,而且还可以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,规范厂商的应用开发标准,实现数字政府中应用架构、技术的统一,以及应用运维的标准化、自动化,实现应用的敏捷创新。同时,云原生基础设施还能以此建设数字政府应用市场,减少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,形成统一、良性的数字政府应用生态。
政务云的长效运营,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变革,更需要流程再造的制度变革。例如在中国信通院和华为云联合发布的《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成熟度模型》中,就从愿景机制、建设模式、服务运营、数据管理、平台技术、应用生态和价值目标七个指标入手,形成了衡量数字政府的评价体系。以服务运营为例,就需要在人员机制、流程规范、服务运营体系等方面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系统保障,从而实现对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以人为本、长效运营,这才是数字政府治理下的城市的样子。
后记:建设与运营模式之变
城市政务云之变,也要求建设与运营模式之变。
在建设模式上,目前各地政府普遍采用自主投入建设云平台的模式,但是这种重资产的模式,让硬件软件资产的维护升级成本居高不下,已经越来越难于适应城市云阶段各种新兴技术技术更迭的复杂性,难于支撑业务跨部门、跨领域融合的复杂性,难于应对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叠加的复杂性。
目前,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长沙等城市已经率先实施新的政务云建设模式,即向大厂购买云服务的模式。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从长远的角度降低政府整体支出,更能适应政务云从建设到长效运营的大趋势,在专业原厂团队的支撑下实现更好运营运维,从而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用云需求,实现城市的精准治理,为市民带来持续升级的体验。
襄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在华为云的支撑下,襄阳构建起云原生的基础设施,展现出数字政府的价值所在:例如,人社局的“一事联办”关联事项164个,通过表单拆解重组,形成“一张表单”;通过材料共享使用,形成“一套材料”;通过前台综合窗口收件,实现“一窗受理”;通过材料内部流转,实现“只跑一次”,原需200多个工作日的业务现在只需79个工作日,极大方便了企业群众。
在这里,运营模式也在改变。华为云探索出了真正适合城市政务云的发展模式,在本地建立运营团队,以政务云基地的方式,全周期、属地化为政府提供服务。据了解,目前华为云在全国有属地化服务的运营基地超过150个,包含了有研发孵化能力、实验室、展厅的基地创新中心多达50多个,精品样板点10个。
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“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,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快乐”。相信在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这个基石的支撑下,数字政府的精细化运营和业务创新,将能实现这个目标。我们不仅不需要为健康码的崩溃而担忧,更能在城市中感受到温度,触摸到美好,体会到快乐。